作为一线教师
她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作为教学副院长
她带领3个专业4次通过专业认证
获批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落实签署国际合作协议10余项
任期内
学院连续5年在教学分项评优中稳居全校前茅
......
她就是第三届教书育人优秀奖的获得者
出色稳定的工作还是出国读博?
金伟娅也曾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做着艰难的抉择。
“研究生读完的时候,整个学校也只毕业28个硕士研究生”,作为工大第一批保研生,结束本硕的学习后她率先选择留校任教,但她并未止步于此,“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还是要有一些追求,就狠下心去美国读博士”。
长达四年的海外读博生涯中,金伟娅首先感受到的是“无助”。
挪威北极大学交流
“刚去的时候就是一个聋子、瘸子加哑巴,”金伟娅并没有陷入无助的情绪,她说道:“在这种非常无助的状态下,任何事情都要靠你一个人去完成,其实对你整个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关键的。”
生活上需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学习上则需要攻克十几门“听不懂”的考试,金伟娅调侃道自己“一下子轻了好几斤”。面对这些压力,她依旧笑道:“既然是去剖析自己,就剖析得狠一点。”因此,她在众多的选择中毅然加入一位美国教授的研究团队,选择了纯粹陌生的环境。
无论在何种场合,金伟娅在谈及这段读博经历的时候,离不开两个字——“感恩”。
她说:“留学与我而言是终身受益的,是改变人一生的转折点”。有感于此,为了能够使更多同学受益,她积极投身于教育国际化工作,认为无论是交流还是访学,让学生们“走出去”,提升国际视野,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学院连续6年开展暑期国际课程10门次,受益学生300余人;近5年,累计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13 项,累计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资助58人次。“国际化工作我们学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签约了很多项目,”但是,金伟娅也颇露遗憾之色,“可惜这几年因为疫情有所耽搁。”疫情的发生,让国际化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现在开放了线上交流。”教学秘书竺炯林补充道。
而面对困难与未知,她依旧满怀信心,“所有东西都能过关,一关一关闯出来。”
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她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之一《华盛顿协议》,带领学院各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就成为了她工作的重点之一。
“中国工程教育体量比较大,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专业可以通过认证。”金伟娅介绍道。专业认证的高门槛,促使金伟娅在院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前比利时驻华大使来访
但新的事物并非一开始就能得到支持。改革之初,只有十几位老师响应。即便如此,面对骤然增加的工作量,金伟娅需要面对更多不理解的声音:
“第一次填你这个表的时候,差不多花费我整整一天的时间。”
哪怕是学生,也不免会抱怨道:“功课压力倍增,每门课的老师都叫我们写报告”。
面对这些声音,金伟娅说道,“所有的认可都是慢慢有个过程的。”而学生就是要在大学里忙起来,“要正儿八经地把东西学进去”。
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金伟娅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中就做到了严格把关,“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必须坚持原则”。
“我们学院可能是最严格的。”金伟娅坦然承认。在严格的背后,却是越来越多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第一次试讲就没通过。”罗路平老师说起那段经历,是一脸的感激。这一次受挫换来的却是巨大的成长,在潜心反思之后,罗老师不仅通过了考核,还获得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奖项。 金伟娅谈及此事也感慨道:“很感谢当时各位领导的支持,这个氛围培养起来之后,青年教师也就会十分重视教学这件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全院两百余名教师几乎全院参与OBE教学改革,金伟娅还可以自豪地说出,“在教学这条线的比赛或考核上,我们学院基本上每年成绩都非常好。”
她把当好“教学院长”作为事业追求,让金沙9570官方版入口成为全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排头兵、产教融合育人的领头雁、青年教师成长的示范区。与此同时,她坚守教师岗位,以身作则。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为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是要设计、制造和控制,这三大块东西是最基本的。”针对机械类课程,她提出“3+3”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现实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智能制造、管理、创新这三方面的素养。”
“教给学生一种能力,让他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然后能实践、能动手,这些才是我们学校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金伟娅不止一次提到,“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动手很关键。”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她将产教融合列为重点工作,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在校内建设沉浸式实践学习空间,探索政、产、学、研融合育人的道路,着手打造现代产业学院。
2022年初,金沙9570官方版入口申报的“数字化制造产业学院”成功获批,成为首批立项的50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之一。“申报阶段有很多很多的资料,她都是自己一份一份在电脑系统上输入进去的,加上时间又压得很紧,那一次直接通宵了。”竺炯林说道,“好在这件事还是很圆满的。”
“像机械设计竞赛上,‘实物’是最亮眼的。”除了打造硬件设施,提升教学的软实力,金伟娅还推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积极投身实践。为此,学院内组建了十人的导师团队,从一个创意开始,经过层层把关打磨,最终“将实物做出来”。在这六年时间里,90%的学生都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最热闹的时候高达上百支队伍,“很多时候学生们真的就是没日没夜地干”,金伟娅感慨道,“而这个过程所得到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如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建设还是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金伟娅将本科教育建设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最终让学生真正从“书本”走向“实践”。
金伟娅说,自己偶尔也会陷入疲倦之中,而积极乐观的心态成为了她的“解忧剂”。她说,“因为你在走上坡路,所以会走得很辛苦,但是当你走上一个台阶之后再回头看,不管是你的收获、你经验的积累,还是你所享受的奋斗的状态,或是你迈过的每一个坎,都是值得的。”
金伟娅不仅自己努力地向着目标前进,也动员身边的人一起努力。作为学院副院长,与工作团队的伙伴们默契的配合成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当“忙碌”成为常态,工作便一件一件地堆积在面前,而她从时间、经验、资源等各方面考虑,进行分工协作,让整个团队“忙而不乱”地动起来。同时,她认为在工作中要多做点加法,给出一些有温度、温暖的东西,她的同事们也表示,“和她一起工作非常有幸福感。”
2017年,金伟娅获评浙江省高校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工作的繁忙并没有让她忽略家庭的生活。“后方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她笑道,“平时完全照顾不到家里,但尽量会把周末的时间空出来。”
时至今日,再次回看金伟娅这一路,从一张白纸开始历练到如今游刃有余地处理各项事务,“我在学院领导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她也被优秀所传染。
“我们不能局限在学校这一个小小的地方,还是要多出去看看。”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