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薛群基、龙乐豪来我校作60周年校庆系列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22浏览次数:1239

10月19校庆之日,中国工程院谢友柏、薛群基、龙乐豪院士应邀分别为我校师生做了精彩的报告。

 

谢友柏《设计科学中的几个基本定律》,薛群基《海洋强国—海洋·材料·损伤·防护》

在朝晖校区邵科馆国际会议厅,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薛群基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设计科学中的几个基本定律》和《海洋强国—海洋·材料·损伤·防护》的校庆专题报告。院士报告会由副校长陈杰主持,18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谢院士以多种形象的方式阐明了设计和设计科学的内涵,探讨了设计科学与创新驱动的关系问题,详细解释了设计中所包含的四大基本定律,介绍了基本定律的应用模式。他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设计,设计离不开知识,知识离不开知识的来源和高效的利用,没有正确的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创新。谢院士的报告让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设计创新所带来的力量。

薛院士从海洋开发的背景,海洋材料的概念,海洋材料及腐蚀和损伤,海洋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为学生作了精彩的报告。并阐明了我国未来的“三个只有”海洋策略:只有巩固近海,才能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只有扩展远海,才能维护我们的领土完整。只有探索深海,才能惠及我们的后代子孙。薛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加深了同学们对海洋开发的认识,特别是对海洋材料更深刻的的认识,也增强了大家在加快中国海洋开发当中的责任感。

 

龙乐豪《中国的火箭与航天》

在屏峰校区健行楼二楼报告厅,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做了题为《中国的火箭与航天》的专题报道。校党委副书记肖瑞峰主持本次报告,并代表学校对龙院士的到来表示欢迎。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龙乐豪院士从火箭的发展史讲起,涉及到火箭的分类、结构、轨道和飞行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并着重介绍了我国火箭的发展历程,通过与国外火箭各方面的对比来介绍我国火箭的研究现状。此外,龙院士还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包括研究新型运载火箭、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立天空号太空空间站和探月的三步走计划等等。报告的最后,龙乐豪院士对于未来的长期目标进行了展望,如将载人火箭送到火星、开发热核推进技术、建立太空太阳能电站等。

报告会上,龙院士与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互动,虽年已是花甲之年,但并不影响龙院士对航天事业的热情,立志打造更多的火箭精品,就像他常说的,“人过花甲心未老,为创名牌自奋蹄”。同学们纷纷表示,龙乐豪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龙院士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执着,更坚定了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

 

院士介绍:

谢友柏,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持完成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摩擦学最高成就奖等十多项,专利多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百余人,发表论、著数百篇。从事摩擦学及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近60年,对摩擦学和设计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科学地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探讨了建立在分布资源环境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薛群基,中国工程院院士、特种润滑材料专家。山东省沂南县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材料摩擦学、摩擦化学和新型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先后参加或主持30余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60件,培养博士50余名。长期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和领导研制成功了多种航天和航空工业所需的特种润滑材料;主持建设了特种润滑材料研制实验室;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海洋环境中应用的新型润滑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稀士润滑材料及节能润滑材料;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湖北汉阳县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主持和参加五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运载火箭与导弹的研制,取得重大成就。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时,提出并确定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及51项新技术课题,主持攻克8项重大关键技术和三种火箭的研制,倡导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原则,经济快捷地研制成功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长征三号甲大型系列运载火箭,并将15颗国内外的应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和平利用太空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我国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与月球探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提出发展思路、技术途径与实施方案,均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采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首届“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

 

XML 地图